-
電透析技術原理
在民國64年之前臺灣食鹽生產方式是利用日曬法取得,隨著台灣經濟建設、用鹽需求增加、氣候變化…等因素,引進日本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製鹽法,此製鹽方式具有生產穩定、高品質、自動化等優勢,於民國62~64年期間進行通霄精鹽廠建廠工程,64年6月完成試俥,同年8月食用精鹽全台正式販售。
傳統日曬鹽生產是先將海水中的水分蒸發再經由洗滌等作業產製鹽品;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技術是利用陰/陽離子交換膜的選透性,將海水中的鈉離子和氯離子進行有效率的分離後再集合成氯化鈉溶液(圖一),再經由蒸發結晶製程將水分移除產製精鹽。 -
離子交換膜組裝
離子交換膜是由高分子聚合物所製成之耐用膜(圖二),陽離子只能通過陽離子交換膜,反之,陰離子則只能通過陰離子交換膜,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裝置(圖三)即是由此兩類的膜按照陰、陽、陰、陽之順序交互排列而成。當海水進入此電透析裝置,將兩端電極流通直流電時,陽離子(Na+)會向陰極(-)移動,陰離子(Cl-)則向陽極(+)移動,此時,鈉離子Na+與氯離子Cl-會因離子交換膜選透性使離子移動到隔壁濃室集合濃縮,可將海水鹽度提高6~7倍。
此技術能將鈉離子、鈣離子、鎂離子作一定程度的篩選分別,並無法完全的分離掉其他離子,故最終產品食鹽中仍含有微量鎂、鈣、鉀…等成分,非純氯化鈉;而海水中其他汙染物質因離子半徑大(相較於Na+、Cl-)無法通過奈米孔徑之離子交換膜,因此可將消費者關心的有害物質如:環境賀爾蒙、介面活性劑、農藥、塑膠微粒、重金屬等汙染物有效阻絕。 -
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設備
相較於傳統日曬鹽生產,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製鹽可大幅減少鹽品生產所需土地與人力,以年產10萬噸精鹽估算,日曬鹽需闢建1,300公頃以上鹽灘,臺鹽通霄精鹽廠廠區僅占地約9.3公頃,故又稱不需要陽光的鹽田。
以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技術產製之精鹽,除符合食鹽國家標準(CNS 4056)外,其衛生標準亦符合衛生福利部「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之規定,消費者皆可安心食用。
文/邱雪萍